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3:03    次浏览
【深圳商报讯】近日,华菱钢铁拟通过重组变身金融+节能环保双主业概念股,这一案例再度引发市场对当下钢企转型的关注。在近期发布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》(征求意见稿)背景下,钢企转型是否触及“重组上市”也成为监管层问询重点。据上证报记者统计,自2014年年末以来,共有12家上市钢企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。梳理近两年案例,记者发现,受制于产业布局、国企体制等诸多因素限制,钢企重组方向最初都把目光锁定在特钢、采矿、建筑等与其主业相关的传统行业,然而,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深度调整以及市场需求的乏力,让传统行业仍在周期性颓势中徘徊。相反,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却逆势蓬勃发展,成为A股公司争相并购的对象。由此,钢企开始了第二轮的转型升级,将重组标的锁定新能源、金融、节能环保等领域。成功试水的有杭钢股份“钢铁+环保”的创新整合思路。其后,首钢股份以其持有的贵州投资100%股权与首钢总公司持有的京唐钢铁51%股权进行置换。重庆钢铁、华菱钢铁也挖掘大股东或其关联方旗下金融资产置入。一时间,钢企转型金融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。当然,重组也有失败者,如柳钢股份、三钢闽光、安阳钢铁等。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带来的必然是上市钢企的转型。转型越彻底,往往也意味着改革难度越大。从眼下来看,欲重塑主业的钢企最先要过的一道关,就是监管部门对其重组是否构成“重组上市”(旧称“借壳”)的问询。7月22日,华菱钢铁收到深交所问询函,监管部门就其重组交易是否构成“重组上市”表示出极大关注。对于钢企来说,华菱钢铁收到的问询函具有典型意义。钢企重组路径大多数是将亏损主业全部置出,置入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的盈利资产,主业发生重大变化,涉及金额巨大。而针对这一变化是否构成“重组上市”,不仅红线较密,而且新规下监管部门拥有自由裁量权,想规避借壳红线难度非常之大。(黄群)